纪录片《羽归》将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展映股票配资好吗,本报专访导演山佳弘 记录与濒危鸟类相遇的500天
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情书 本报记者 陈宇浩
导演山佳弘在拍摄现场
2025年早春,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晨雾尚未散尽。村民老丁像往常一样坐在家后院那棵百年樟树下,枝头,一对朱鹮正在筑巢。不远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负责人邱国强正指挥团队在树上安装红外摄像头——他们必须赶在朱鹮产卵前完成所有监测准备。当监视器上终于出现朱鹮清晰的画面时,邱国强长长舒了一口气……
展开剩余80%这一刻,被青年导演山佳弘的镜头悄然捕获。
这是山佳弘新纪录片《羽归》中的一幕,也是他历时一年多跟踪拍摄的寻常瞬间。从2024年4月到2025年8月,山佳弘带领团队辗转浙江山地、海岛、平原与湖泊,记录四种世界级濒危鸟类——黄腹角雉、中华凤头燕鸥、朱鹮与中华秋沙鸭的生命轨迹。
对山佳弘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尝试。此前,他以《追龙的扎西顿珠》获得第55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雷米奖,以《弯湾小青荷》打动无数观众,又以《山冈的火》记录亚运主火炬塔背后的艺术家的故事。而这一次,他的镜头从“人”聚焦到“自然”,或者说,转向了“人与自然之间那条纤细却坚韧的纽带”。
《羽归》将于下周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展映。此次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会议首次落户中国,落户亚太地区。
“选择在这个平台上展映,是因为这部片子本身就是中国生态治理实践的一张影像名片。”山佳弘说。
从“遇见新时代”到“听见自然回声”
为什么要拍鸟?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山佳弘坐在剪辑室中,打开的电脑上是满屏的素材轨道,“因为我想去关注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
2025年,不仅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来到中国,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们想做一部生态纪录片,不是简单记录自然奇观,而是要讲述保护的故事、回归的故事、人与自然如何重新和解的故事。”
山佳弘执导的“遇见新时代”纪录片系列,此前已推出《最后40小时》(记录半山电厂冷却塔爆破)和《弯湾小青荷》(关注心智障碍青年),而《羽归》是题材跨度最大的一部。
选择以“天空”为叙事舞台,源于一场深思。在策划初期,团队曾考虑过“水陆空”三个维度,最终锁定了鸟类。“鸟类不像哺乳动物那样,会跟人类产生天然的情感,它们更遥远、更神秘,也更需要被解读。”山佳弘坦言,“对于拍摄来说,也更具有挑战性。”
四种鸟类的选择极具代表性:朱鹮生活在平原湿地,黄腹角雉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华凤头燕鸥生活在海岛礁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湖泊河流——它们既共同构成了浙江多元的地貌谱系,也串联起一套完整的生态保护叙事。
“它们都曾濒临灭绝,但又都因为人的努力而逐渐恢复种群。”山佳弘手头有一叠厚厚的数据表:“朱鹮,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到如今浙江有近千只;黄腹角雉,从被认为浙江范围内野外灭绝到如今浙江有700只左右;中华凤头燕鸥,从全球不足50只到如今浙江记录到121只成鸟……”这些数字背后,正是《羽归》影片中一代代保护者几十年的坚持。
蹲守五整天,只为8秒镜头
温州泰顺乌岩岭的清晨,雾气裹挟着草木气息。山佳弘披着仿生迷彩服,伪装在野化训练笼中,迷彩服被露水打湿,镜头紧紧对准笼中一只黄腹角雉——它突然抖动天蓝色的肉质角,展开朱红色与翠蓝色相搭的肉裙,在雌鸟面前跳跃起舞。
这段求偶仪式,在最后的影片中仅用了8秒,山佳弘却蹲守了整整五天,“像等待一场转瞬即逝的日出。”
对习惯拍“人”的山佳弘而言,这次拍摄是彻底的颠覆。“与动物无法交流,唯一的方法是蹲守,‘把自己变成它们’。”
在安吉冬日的湖畔,他和团队蜷缩在车里13个小时,只为捕捉中华秋沙鸭10秒的飞翔;在舟山五峙山列岛,为了记录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团队必须趁退潮时登陆,赶在涨潮前撤离……“现在,杭州天空上飞过的鸟,我也能认出不少。”山佳弘笑称,在经历了500多天的拍摄后,自己也成了“观鸟爱好者”的一分子。
这些技术层面的困难,远不如情感层面的冲击来得深刻。
山佳弘还记得,在乌岩岭,53岁的郑方东守护黄腹角雉整整29年。当亲手放归15只人工繁殖的角雉时,他不舍地说:“住在笼子里衣食无忧,出去了海阔天空。”没想到几天后,有几只角雉又飞回笼边,“不知是人不舍鸟,还是鸟不舍人。”
在五峙山列岛,项目负责人张剑尝试人工孵化4枚被凤头燕鸥亲鸟遗弃的蛋。他小心翼翼地控制温度、湿度,守护着这些未知生命。“保护不是奇迹的赞歌,它也包含对死亡的尊重、失败的勇气。”山佳弘在导演手记中写道。最终,四枚蛋无一孵化。张剑站在标本前沉默良久,说:“我不希望它这样留下,但至少,它还能留下。”
这些瞬间,让《羽归》超越了一般自然纪录片的范畴,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守护者日记”。
“这是一场有关于对生命的慈爱与尊重的纪录,通过鸟的眼睛,理解了‘共生’。”山佳弘说。
从浙江到世界的生态共识
下周,《羽归》将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展现,山佳弘的镜头将跨越国界,展现中国对“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回答。
“纪录片因其纪实性、真实性,更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导演手记中,山佳弘相信,通过片中的故事,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保护的好成绩和新方案。
“尽管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但人与人的情感共鸣,永远是相通的。”山佳弘说,“抛开语言,《羽归》更多的是想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向世界讲述在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打破中西文化的壁垒,镜头永远是最管用的‘世界语言’。”
在《羽归》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鸟的消失,是自然的哀鸣。或轻于浮毛,悄然无声;或重于泰山,警醒众生。”但是,“听见鸟鸣未绝,是大地仍有希望,是人类仍有回声。”
从《追龙的扎西顿珠》到《弯湾小青荷》,从《山冈的火》再到《羽归》,山佳弘的镜头始终在寻找一种“共情的语言”——跨越物种、文化、国界,直抵人心。
《羽归》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情书,它告诉我们:守护一只鸟,就是守护一种生态关系;讲述一段鸟与人的故事,就是守护我们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而当这些纽带被一一接起股票配资好吗,羽归之处,即是家园。
发布于:浙江省